近年来,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决策部署,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严守 “义务教育有保障”户户过硬底线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责任体系,积极推进“双线三单四强化”管理模式,即:加强双线管理--政府一线按照户籍和教育一线按照学籍;实行三单制度--月报清单,台账清单,告知清单;强化四项措施--抓好招生入学,强化异地监管,扎实开展帮扶,落实送教上门。优化保障基础,精准发力攻坚,进一步巩固提升控辍保学工作成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一是强化统筹部署,重点施策控辍。紧紧围绕“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市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的通知》《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市特殊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通知》《延安市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政策、责任、机制、制度、措施和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和细化要求。建立了市级联县包抓制度,市直教育系统14名县级领导包抓13个县区和新区,实行督查指导、问题督办和限期整改工作机制,力促工作落实。各县区围绕“三避免、一落实”(避免因贫、厌学、上学远上学难,全面落实政府及社会各方控辍保学责任)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因地施策,精准制定“一县一案”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配套制度和规范文件,从责任落实到制度保障做到有章可循,有效提升了控辍保学工作的效果。
二是加强双线管理,夯实责任控辍。落实县区人民政府控辍保学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了“政府一线按照户籍和教育一线按照学籍,纵向排查分层建档,横向比对补漏监管”的双线控辍管理机制,持续夯实“政府-教育”双线七长责任,“县区政府—乡镇(街道办)—村(社区)”和“县区政府—教育局—学校—师长—家长”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细化明确工作任务,严格依法履行控辍职责。强化责任考核和督学督导,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各县区的专项督导内容,检查结果通报县区政府,限期督办整改。同时,实行局领导包县责任机制,定期入县、入校、入班、入村、入户随机调研暗访,突出问题查找、业务指导和现场交办相结合,实行“一县一单一督办”,压实压牢责任,合力抓好控辍保学。
三是实行三单制度,监测排查控辍。1、严格执行“三个清单”制度。月报清单,由教育部门负责逐级按月上报义务教育辍学情况统计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及留守儿童就读情况统计表、送教上门落实情况统计表;台账清单,村(社区)、乡镇(街道办)、县区教育局按学期分级建立户籍6-15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台账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台账,县区教育局建立辖区内在校学生台账,学校建立本校学生台账,实行台账式精准管理;告知清单,对适龄少年儿童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通知书》、对因病因残就医及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入学的适龄少年儿童,在家长提出申请并经审批后,发放《延缓入学通知书》;对辍学学生学校要及时向乡镇政府(街道办)报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情况报告单》,乡镇政府(街道办)要向学生监护人发放《限期返校通知书》,建立学校、教育局、乡镇府互通告知合力劝返机制,并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实施依法劝返复学。2、加强动态监测。构建三级同步监测和三类重点监测体系,依托两个平台(陕西省教育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控辍保学动态监测周报平台和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重点监测两个地区(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一个学段(初中学段)、五类群体(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农村留守儿童少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困难学生和残疾少年儿童),市、县、校三级同步监测,实行“日考勤、周统计、月报告”制度,形成动态监测工作常态。3、建立联查联控机制。每学期集中组织开展户籍、学籍、在校情况三排查工作,实行“政府(公安)一线按照户籍、教育一线按照学籍和其他部门配合举证”的核查工作机制,组织乡镇政府(街道办)、村委会(社区)及教育、公安、民政和残联等部门对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全面排查摸底,精准掌握每一名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情况。
四是强化四项措施,落实机制控辍。1、抓好招生入学。全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把招生入学制度改革作为促进教育均衡的突破口,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强化“属地管理、以县为主”的县区政府义务教育办学责任,将原来学校自行招录学生的方式改为统一集中录取,义务教育以县区为单位,由县区教育局组织学校按照免试就近入学原则统一进行招生,按程序、分批次同步做好招生入学工作,切实保证了每个适龄儿童按时入学。2、强化异地监管。建立县域外控辍保学和资助落实异地追踪监管举证和定期回访机制,对市内县外异地就读,建立市县校联络平台,落实专人负责,市教育局监管督促协调县区之间、县区和市直学校之间配合提供就读及资助享受凭证;对外省市就读,由户籍所在县区教育局统筹落实监管,部分县区创新实行“一校包一镇”、“教办分片负责”和“责任督学落户包抓”等办法,通过咨询函等方式获取就读及资助凭证。3、扎实开展帮扶。全市19122名教师牵手帮扶23845名学生,落实三个一要求(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每月与家长电话沟通一次、每学期家访一次),夯实三项责任(控辍保学、政策宣传、资助告知),实行一生一策,做到帮扶有目标、有内容、有措施、有成效,真正落实“关心学习、关照生活、关怀成长”。4、落实送教上门。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入学前登记,分类统筹安置入学,对不能入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按照“一生一案、医教结合”的原则,建立信息台账,纳入学籍管理,落实学校专门负责开展送教上门和特殊专业支持。2019年春季学期,全市173所学校491名教师为652名重度残疾儿童开展了“送教上门”服务,切实保障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五是夯实保障基础,实施惠民控辍。1、大力改善办学条件。2016年以来,以解决义务教育“乡村弱”“城镇挤”问题为重点,积极争取中省教育项目和资金支持,全市累计投入65.8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84所,各类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增加到424.5万平方米。同时,坚持“抓薄弱、补短板、抬底部”工作思路,在经费投入、项目安排上,向薄弱学校、乡镇学校倾斜,按标准和需求改善保留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配齐配足教学、生活设施设备和教师,落实不足100人学校按100人拨付生均公用经费政策,全面提升村级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水平,满足乡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求。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年以来通过特岗教师计划招录2186名。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健全了中省市县校五级教师培训体系,全年市级以上培训教师上万余人次,设立乡村教师教学能手和优秀乡村教师评选项目,2018年以来评选市级乡村教师教学能手96名,对全市在乡村从教30年以上的7953名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完善教师城乡交流轮岗制度,2019春季城乡交流轮岗教师1006名。落实乡村教师生活交通补助政策,人均月补助200元以上,部分县区补助达到500元以上,协调争取国民信托有限公司设立“优秀乡村教师奖励慈善信托”基金,启动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工作,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从教,城乡、校际师资水平差距不断缩小。3、全面落户惠民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2016年以来,投入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12.97亿元、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6.76亿元,享受“一补”学生60.72万人次,享受营养改善计划学生84.56万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
通过“双线三单四强化”管理,进一步夯实了政府教育双线责任,推动了动态监测、排查劝返、扶贫关爱等各项制度措施落实见效,形成了上下联动、通力合作的联控联保长效工作机制,达到了对适龄儿童少年在学状态的有效监控,确保了对有辍学苗头和失辍学(疑似)学生的及时发现和合力依法劝返。2018年,通过省级核查认定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员在学,贫困户退出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达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除因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实现了“应入尽入、应劝尽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