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聚焦义务教育保障 推进城乡均衡发展

富平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该县委县政府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点做好控辍保学,以“五大举措”为着力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脱贫攻坚目标全面实现。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建好群众家门口的学校

为了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富平县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暨“双高双普”创建工作,按照“做大城区做强镇区做美乡村”的思路,先后投入16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在城区,新建职中1所、初中1所、小学3所、幼儿园6所、改扩建9所,增容义务段学位4000个。在乡村,利用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新建改扩建乡村寄宿制和薄弱学校95所,其中涉及乡村小规模学校8所、贫困村学校28所。基层学校教学一体机、师生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装备齐全,水厕、淋浴、取暖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绿化美化同步到位,电力负荷升级达标,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渭南市五大提升工程顺利推进,特别是各项教育改革全面深化。

二、创新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发展活力

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师是关键。近年来,该县不断完善教师发展机制,充分调动教师队伍活力和教师工作积极性。

一是坚持以机制用好人才。通过农村特设岗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每年常量补充教师不少于300名,2016年以来共招聘补充教师841人。完善了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支600名的骨干教师队伍。与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等高校及江苏丹阳、四川绵阳、福建闽侯建立了教师培训、教师跟岗机制。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交流制,实施乡村紧缺学科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大学区”校际联盟,完善山区及边远地区教师积分流动机制,推动城乡、平原与山区教师对口支援、优势互补,三年来184名教师通过积分回城。

二是坚持以待遇留住人才。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了教师乡镇工作补贴,落实了乡村教师阶梯式生活补助,设立了班主任津贴。边远山区教师每人每月增加了200元的奖励性绩效工资以及伙食补贴、交通补贴。职称评聘评优树模方面向乡村学校倾斜,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鼓励更多的教师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三是坚持以典型引领人才。树立了田江寿、卢玲、“特岗三姐妹”等先进典型,涌现出了万小妮、韩晓蕴、贾艳等模范教师。每年投入1000万元设立了教育发展基金,表彰奖励教学管理和质量提升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唱响了质量主旋律,弘扬了师德正能量,激发了队伍活力。

三、提升数据精准度,确保资助政策全覆盖

精准资助是精准扶贫首先要做好的工作,要确保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教育局依据“三系统一平台”(陕西省精准资助系统、国家资助子系统、学校学籍系统与陕西省脱贫攻坚数据平台),按照户籍、学籍两个数据来源,经过比对完善了县四级信息台账。

在确保数据精准的前提下,同步制订出台落实性文件和保障性措施,通过精准资助对象,实现教育资助政策全覆盖。积极争取对口扶贫资金和社会捐赠,仅仅中物院的社会帮扶项目资金就120万元,四年来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特困学生400人,每人3000元。

四、织牢控辍网络,严把控辍保学底线

该县严格落实“七长责任制”,对残疾学生建立信息登记制度,形成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形式的关爱模式,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典型。

薛镇赵老峪北村是富平县唯一的一个深度贫困村,为了更好的解决该村学生上学的问题,该县教育局恢复了就近的岳白教学点,投资20万元购置19座校车1辆接送学生,投资60万元改造提升了该校的基础设施,满足了该地域内的学生就近上学和入园的愿望。雷村小学在排查过程中,发现一名燕姓同学,女,14岁,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在村校多次沟通协调下,由附近学校的马老师定期给该生送教上门。送教时,马老师发现该同学对画画很感兴趣,于是她根据该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该生一开始还不愿和老师沟通,随后慢慢建立了师生情谊,每次上课都很期待。该同学家人说:“马老师每次上完课后,孩子都会依依不舍的问,我的老师什么时候再来?”

五、坚持立德树人,推行精准帮扶育人导师制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无论日常教学,还是精准扶贫,始终坚持初心和使命,持续延伸“三秦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着力构建物质资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在全县推行精准帮扶育人导师制。从指导思想、帮扶对象、帮扶内容、帮扶举措、阶段划分、工作要求等六个方面对精准帮扶进行了详细的安排部署,建立宽领域的结对帮扶工作体系,构建多层次的结对帮扶工作模式。积极开展“走进家庭,携手育人”的师德实践,全面落实市教育局微信帮扶小程序,做到扶生活、扶智力、扶志向,形成了“解困—育人—成才—感恩”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