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柞水县教育扶贫“一个都不能少”

《陕西日报》2020226日(记者郭诗梦)题:柞水:教育扶贫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柞水县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创新双线工作法,实施分类施策,充分发挥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让不能上”“不想上”“不敢上的孩子回得来、留得住,摸索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脱贫之路。2019年秋季,柞水县共有在校学生及幼儿园儿童2.4万名,其中6岁至15岁适龄儿童少年1.9万多名,县内就读1.49万名,目前无一人辍学。
    线上线下 控辍保学一个不漏

2019年2月,柞水县教育局工作人员从杏坪中学得知:学生叶开就读该校仅几个月,就因难以忍受留守的孤独而辍学,随父亲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柞水县教育局在控辍保学大排查时,工作人员花费极大精力找到叶开父子务工的地方,劝叶开返校读书完成义务教育,并于20196月初远赴安徽,将叶开父子接回老家,在各方的协同努力下,叶开目前已重返校园学习。

控辍保学一个不少是教育扶贫的基本底线,而控辍保学的基础工作就是摸清底数,真正知道孩子在哪里

  柞水县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县区管辖范围内人口居住极为分散。在这种条件下,想熟知每个孩子的入学状况极为困难。经调查研究,全县总结出了一套双线工作法,即线上通过户籍这一基本基数比对扶贫、学籍、资助等系统数据,摸清了学生的整体布局情况;线下相关工作人员逐校核查、走村入户逐人核实,采取问家长、问亲戚、问邻居、问同学和核户籍、核学籍、核学校、核班级等四问四核办法,组成9个工作队赴全国各地寻找县外就读儿童,建立完整档案。在双线工作法的推动下,柞水县全面摸清了6岁至1519083名适龄儿童少年真实的就读情况,确保了控辍保学对象无遗漏、零差错,实现一个不漏
    分类施策 确保一人不失

“孙超现在在学校非常开朗活泼,和同学们也相处融洽。”20191229日,柞水县城区第二中学学生孙超的班主任对记者说。孙超是柞水县下梁镇老安寺村人,2008年他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支离破碎的家庭让孙超非常自卑,小学未毕业就辍学了。

得知情况后,20196月,县、镇、村负责教育的干部多方商讨,一趟趟上门对孙超进行劝说和辅导,并鼓励其参与义务教育小社团等活动。同年7月,孙超自愿回到校园,就读于城区二中七年级五班,没多久他就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在学校快乐地学习生活。

孙超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据此,柞水县经实地调研,将未能就学的学生分为三类,精准施策,通过送关怀、送社团、送方法、送资金等方式,解决学生就读困难,让保学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针对缺少关怀的学生,全县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心贴心关爱机制,对全县37名建档立卡弱能失能、残疾智障、患病学生,定期开展因人施教送教上门帮扶活动,做优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创造温馨的生活环境。

针对厌学的学生,工作人员采取思想教育、困难帮扶等举措,广泛开展为每一名后进生培养特长兴趣、义务教育小社团等活动,并开设社团,为孩子们开阔视野,树立自信心。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柞水县教育局采取四重摸排、突出重点、多方统筹的办法,全面落实国家政策性资助。截至目前,全县建档立卡学生8234名、收到资助共计556.78万元,统筹部门和争取社会资助,争取爱心单位资助136.9万元,共资助困难学生407人次。2019年,共计4892名义务教育建档立卡学生得到资助,两免一补一计划资助政策实现全覆盖。
    狠抓教学 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9年1212日,柞水县城区二中举行全校三自课堂赛课活动,15位老师分文理两组进行,根据三自课堂八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打分。比赛中,参赛选手各显风采,充分体现三自理念,课堂上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在交流中成长,在轻松愉悦中学习,为大家呈现了一堂堂精彩、生动的课例。

柞水县坚持把教育扶贫的着力点放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杜绝表格式数字扶贫、标语式口号扶贫、会议式文件扶贫,让广大教师专注教书育人讲台,全力培养山区孩子成才。全县创新性提出了三自教育改革理念,围绕培养学生自律、自主、自育,深化推行三自管理,打造三自课堂,做优三自文化三自教育改革施行以来,全县教育质量大幅度提高,中考连年居商洛市第一,高考3年实现三大跨越,于2019年实现全市第一。

截至目前,柞水投资逾2亿元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教师配备力度,拓展校际联盟,实现城乡教育基本均衡。该县先后获得全省双高双普合格县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全省教育强县等荣誉称号,柞水的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经验也在全省得到推广。